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已进入深化和全面推进阶段,新生儿听力筛查作为新生儿出生后的一项常规检查,目的是对听力存在缺陷的新生儿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当父母被告知新生儿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时,往往家长们会陷入焦虑、恐慌中。那么,当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不必过度惊慌,但需重视
首先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时通常是采用耳声发射测试,该测试可反应耳蜗外毛细胞功能是否正常,对发现早期听力障碍具有极大价值。但由于该检查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当筛查时周围环境噪声的改变、新生儿的安静程度(如体动)、新生儿外耳道状态(如是否残存X)或中耳有分泌物等都会影响听力筛查的结果。因此当初筛未通过时,不必过度惊慌,这可能是听力障碍的正确信号,也可能是一个错误信号。当初筛出现异常时,家长可对照下面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表进行后续检查:
什么样的结果表示听力正常?
卫计委发布的新《新生儿听力㲳诊断与干预指南》中对于新生儿“听力正常”的诊断标准是:
①声导抗测试(包含1000Hz探测音)鼓室图正常;
②短声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V波反应阈≤35dB nHL;
③耳声发射(OAE)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各分析频率点幅值在正常范围内且信噪比≥6dB,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各频率段相关系数大于50%,总相关系数大于70%;
④行为测听听阈在相应月(年)龄的正常范围内。
确诊听力障碍,该怎么办?
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推荐在筛查诊断过程中交叉验证、多学科合作,并根据新生儿的年龄和认知发育情况观察新生儿日常对声音的反应情况。与此同时,由于新生儿的听觉系统尚处于发育期,评估和诊断应具有连续性。
如经过严密的诊断(如多次检查、主客观结合等)后确诊为听力障碍,建议家长应尽早进行干预。目前指南中指出的尽早干预时间为6个月内,对已确诊的患儿应尽早选配助听器和/或植入人工耳蜗。
新生儿的听力关乎孩子的一生,也关乎整个家庭,家长们切勿粗心大意。希望每一朵小花都可以健康成长。